为深化“三问三解”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高效便捷的为民服务方式,建立便民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丹凤县在208个村(社区)、16个镇和县级涉农单位实施构建“一个平台四个中心”便民服务运行机制。
丹凤县按照“为民、便民、利民、富民”的要求,利用1-2年时间,通过整合资源、先行试点,建立以“便民服务中心、农业产业技术培训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和基础设施后续服务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在全县各村(社区)设立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在各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和县直涉农部门(单位)设立政务大厅,方便群众办事,竭诚为民服务。2012年底前完成10个镇、100个村便民服务中心和10个县级部门(单位)的政务大厅建设任务。2013年实现村(社区)、镇、县直涉农部门(单位)便民服务中心(政务大厅)全覆盖。
村便民服务中心。以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社区)委员会主任、文书、计生主任和大学生村官为主体,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推行“一厅式”办公模式,确定不少于2人实行轮流坐班和代理代办制。坚持每星期一至两次集中办公,为群众代办、帮办除资源管理、规划以外的身份证、户口迁转、生育审批、独生子女证、残疾证、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农资补贴、医疗救助、退耕还林等各类证件、手续,兑现惠农政策、落实及提供政策、法律、劳务咨询等,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
农业产业技术培训中心。以相关产业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产业协会负责人及大学生村官为主体,成立村(社区)农业产业技术培训中心,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实行农民集中与分批轮训制。整合闲置的村办小学校舍,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定期组织农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同时,根据农民需要,实行上门 服务和现场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致富本领。
综治维稳中心。以相关村(社区)干部和村(社区)治安信访调解员、离退休干部及德高望重的村民为主体,设立村(社区)综治维稳服务中心,建立治安保卫、纠纷调解、信访接待和稳控应急“四位一体”既有分工又有结合的综治维稳机制,把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和隐患排查化解在萌芽状态。受信访人委托,办理信访代理代办业务。
基础设施后续服务中心。以相关村(社区)组干部、监委会主任、电工、公路养护员及热心公益事业的离退休干部、村民代表为主体,设立村(社区)基础设施后续服务中心,实行定期排查制,做好村(社区)域范围内水、电、路、视、讯、娱、堤等基础设施经营监管与日常维修,同时争取上级援助扶持。
镇级便民服务中心。通过整合镇财政所、社保所服务大厅等资源,落实办公场所,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政、财政、计生、公安、林业、农经、水务、劳动保障等站办所(中心)集中起来,建成规范化“一厅式”办公便民服务平台。县直涉农部门(单位)政务大厅通过改造办公用房等办法解决服务场所,开展“一厅式”服务。县直涉农部门(单位)、各镇便民服务场所应设在机关临街(路)处,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大厅工作人员不少于3名,由各部门(单位)和镇统一调配。
为确保这项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实施,由县财政为每个村(社区)补助1万元,用作公共服务平台启动资金。另外,县财政每年为每个村预算(社区)5000元(其中从村级办公经费中拿出3000元)作为四个中心的日常办公经费,对各中心人员特别是其中享受财政补助以外的人员给予一定补贴。同时,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每年筹资2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后续服务工作经费,即:三分之一由县财政设立村(社区)公共服务基金,三分之一由相关业务部门投资,三分之一由村(社区)通过“一事一议”途径解决。
上一条:丹凤着力构筑“立体式”监督防线
下一条:丹凤县全面实行信访代理代办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