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历史和人类文化史上最具有原创精神的宝典之一。她“以至简的文字积藏着至富的精思,成为人类智慧的孵化器,不断孕育出丰富的社会人生哲理,其妙力令人叹为观止”。中国道教的创始人——江苏丰县的张道陵,以此为“圣经”,创造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本土教,将“道德经”的精髓更加广为传播。
《道德经》虽然产生于二千多年前,也仅仅只有五千多个汉字,却字字珠玑,玄妙无穷,集哲学、自然、人文、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于一体,几乎涵盖了世界的万事万物,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趋势,其朴素、自然、清静、无为、豁达、飘逸、辨证之人生观、宇宙观、方法论令人莫可究诘。
《道德经》全篇八十一章,关于要求执政者加强廉政建设的叙述涉及十余章之多。
《道德经》第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是要求执政者在本质上保持素朴,减少私心,削弱欲望。“少私寡欲”是老子社会观、人生观的一个重要主张。他认为“欲”无论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都是造成人自身危害的根源,继而是造成社会纷争和动乱的根源。有欲便有追求,追求不到便会不择手段。行“有为”之事,违背规律,引发祸事。同时老子认为尤其是执政者。由于掌握着较大的权力,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更应“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若一味追求穷奢极欲、声色犬马、势必造成社会的不公,激起人民的公愤,导致社会的混乱。用现代的语言讲,便是要求执政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廉政的重要性,树立廉洁从政的坚定信念。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见于《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对执政者老子首先设了三个反问,让你思考一下虚名与身体、身体与财物,得到与失去在你心里的位置。接着便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过分的贪爱必定会有更大的耗费,过多的聚藏必定有更大的消亡。知道满足才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会没有危险。现实生活中往往许多贪官到了监狱才能意识到这一点。在身陷囹圄之前,宁愿舍弃身家性命,也要争功名地位;明知受贿要坐牢、蹲监,却抱有侥幸心理,掩耳盗铃,明知钱财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却还在疯狂敛财,直至走向万复不劫,在铁窗内再去回味着老子的箴言。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此节的前文是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而战争的起因是统治者的贪得无厌、永不满足和疯狂掠夺。具体到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道理是一致的。在平时的岗位上,不是尽心尽力地去做工作,而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办公条件不如他人,车辆不如他人,子女就业不如他人,住房不如他人,无论什么事都有人比自己强,盲目攀比,便心生不满,努力追求,不顾自己的实力,拚命地去实现自己所谓的奋斗目标。岂不知在追求名利的同时,祸根已经埋下,灾难已经潜伏,大难即将临头,本人却浑然不知,被名利所蒙蔽,直至灾难降临,才如梦方醒,岂不知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告诫执政者的处世之道。荣观是荣华而美丽的宫观,且过着华彩的生活,此时你能否“燕处超然”,富贵不淫,思想上不轻浮狂躁。世间的每一个执政者的生活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远远好于普通百姓。当今的领导干部,也可以说已有了荣观。但是,能否“燕处超然”,却未必都能做到。有的人在位置比较低的岗位上或者在清水衙门,“不具备腐败条件”的位置上还能“燕处超然”,一旦大权在掌,便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轻浮狂躁,自以为是,慷国家之慨,花钱如流水,整日花天酒地,全然不顾身为执政者应有的形象和本质,其结局可想而知。老子却在二千多年前已谆谆教导“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此章见于《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从五色、五音、五味,人们耳目口所常接触,深有体会的浅显道理知识中告诫执政者,沉溺于声色,疯狂地餐猎,甚至图财害命,必是社会的寄生虫,或社会的沉渣,追求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绝没有好下场。豪奢非福,物及必反。环视一下我们的周围,醉生梦死的人大有人在,狐朋狗友相见,讨论的是有几个情人,有几处住房,何时何地何处如何潇洒,一掷千金,满脑子的腐杇思想,其结果不言而喻,“强梁者不得好死”。(《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见于《道德经》第九章。意思是说:手里已经抓的满满的,再抓就有可能将手中的丢掉,还不如就此停止;满屋子里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小山,你又见几个能守得住的。道理十分简单,适可而止,不求极端,是人们处事的原则之一,追求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有一首“十不足歌”道出了人的本质:“终日奔波只为饥,吃饱喝足又想衣,绫罗绸缎都穿上,抬头又嫌屋檐低…直至此人有了房、有了车、有了权、有了势,还问上天哪有梯,上天梯子未做好,阎王老爷催的急,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知足常乐只是用来劝慰别人,自己刚到一个目标,便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实现了下一个目标,又去拟定新的目标,人生短短几十年,一直在永不满足中生活着。诚然,正常的追求无可非议,若不顾自身条件,不通过正当途径,而靠投机钻营,拍马溜须,甚至不择手段,很有可能“不如守已”。在财富中的积累更是如此,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有句名言:“家有万贯,不过一日三餐,房屋千间,夜宿一席之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富商巨贾,那个不是金玉满堂,可又有谁死后带走,身为执政者,有人民赐于的奉禄已经是衣食无忧,过多的贪欲,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给后人留下骂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见于《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从廉政的角度看,老子是在警示执政者要防微杜渐,凡事要善始善终,努力做到少私寡欲,别去宝贵难得的财货,做到这些便能守身如玉,清廉一生,留下千古美名。纵观历朝历代的腐败者,没有一个一开始就创造出惊天的腐败大案的,甚至许多人的前期是非常值得赞许的,是廉政勤政的模范,在人民的心目中有极高的威望,因此,取得了人民的信任,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但随着权力的增加,不能“慎终如始”的人,但有了败事,产生了欲望,看重了难得之货,腐败从一瓶酒,一条烟,一件纪念品,一笔“辛苦费”,一顿“花酒”开始,胆子越练越大,直至成“合抱之木,九层之台”,最后量变引起质变,却欲罢不能,一步步走向深渊。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此言已成为法律严明的代名词,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时代。历史的经验也告诉人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多行不义必自毙,掩耳盗铃,存有侥幸心理,只是自欺欺人。上天之网虽然广大无边,网眼稀疏,甚至看不到网眼的纲目,却什么东西都不会漏掉,都在他的范围之中。执政者只要做了违背人民意志的坏事,无论你多么隐秘,考虑的似乎天衣无缝,在你知的同时,也有他知,更有天知,地知。
智者老子洋洋洒洒五千言,告诫执政者加强廉政建设的名言尚有许多,如“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告诫执政者应尊天之道,不能损不足而奉有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告诫执政者瞻前顾后,“无欲则静,天下将自正”。(第三十七章)告诫执政者贪欲是万恶之源,贪欲不但能腐蚀一个人,而且会毁掉一个党,埋葬一个政权,搅乱整个社会,会使天下不得安宁。愿天下执政者为了自己所执掌的政权,深刻领会《道德经》关于廉政建设的精神内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确保自己所崇拜的事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