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奏响为民服务最强音
发布日期:2013-06-05 17:20
来源:
发布机构:县纪委办公室
浏览次数:次
今年以来,丹凤县把全面构建县、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服务机构,作为“为民服务深化年”活动的有力抓手,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同心协力,奏响了为民服务工作最强音,实现了干部作风根本好转、社会管理持续创新、全县呈现出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优化为民服务暖民心
县委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发现多数群众发展主导产业缺乏技术、基础设施后续管理服务跟不上、民间纠纷调解不及时、群众办事不方便等问题是制约村上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情况,县委决定利用3年分3批,建成覆盖全县10个部门,16个镇,208个村的三级便民服务机构。至今年5月底全县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成10个县直部门便民服务大厅、10个镇便民服务中心和100个村级便民服务平台,形成了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其中在各村建成了以便民服务中心、农业产业技术培训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基础设施后续服务中心为主的,村级公共服务平台。村级“一平台四中心”是便民服务工作体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四个中心”正常运转,村党支部明确了各中心工作职责,制定了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坐班轮岗制、分类包干制、办件回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等六项工作制度。确定每天有专人固定值班,由村支书、主任、村文书、大学生村官、信访治安调解员等干部轮流座班办公。为群众发放了镇村便民服务联系卡,在镇便民中心推行了“A、B”岗,实行涉农服务“一厅式“办公,扎实推行了干部去向公示制度,实现了户有镇村便民服务联系卡,村有干部坐班办公公示栏,镇有干部去向公示显示屏,镇村干部有民情日记或民情连心卡的“四有”目标。推广“1+1”工作法,干部工作直到户,将将干部上门入户服务和坐班办公集中服务有机结合,“一颗红心、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杯热茶”的温馨服务,洋溢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浓浓亲情。
开展技术培训启民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人财富,不如扶其自立”。针对群众产技术缺乏,市场信息不灵,政策法律意识不强,思想守旧等现状,2012年在全县建成村级培训点96个,县级培训示范点17个,2013年在新建村级培训中心100个,建成镇级培训点30个。结合农牧部门的财政奖补项目,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就业部门的创业培训,培训内容以农业产业技术为主,同时还对党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法律法规,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适当培训,将培训学校打造成培育新型农民的主阵地。采取专家讲座,现场示范,现身说法,远程教育等形式对农户分期实施全员培训,将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保证经过培训保证每个有劳力的农民都有1门实用技术。至目前已开展培训630期6.3人,带动就业8.24万人就业
搞好综治维稳保民安
设立村综治维稳中心,建立治安保卫组、纠纷调解组、信访接待组和稳控应急组 ,形成既有分工,又有结合;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的 “四位一体”维稳调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对村级信访治安调解干部进行了全员培训,对村级综治维稳中心工作进一步规范,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维护稳定,应急处置等各类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技防、人防、物防提高平安创建工作水平。群众对辖区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和“知晓率”一直保持高位次运行,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狠抓后续服务解民忧
对村级基础设施,全面摸底,并建立基础设施台账,安排专人经常排查,建立排查登记册 ,根据工程量确定维修方案,联系施工部门,及时予以维修。对毁灭性灾害,采取实际勘察,立项重建的办法予以恢复。全县每年筹集200万元基础设施维护基金,专门对基础设施进行后续维护,2012年以来投资120万元对6处损毁基础设施进行了修复,其中便民桥17作座,断版水泥路35处,人饮管道12处。今年以来将基础设统一纳入村级“三资”管理,对因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村级债务,有基础设施实物的予以确认,并纳入乡村债务化解项目,予以解决,从而解决了村上的后顾之忧。推行群众议事周,采取“群众出题、领导点题、一周商议、三周解决”的办法全力解决好群众的所有困难,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丹凤县在为民服务深化年活动中,坚持将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风向标,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工作中扎实开展“自信担当创新服务”为主题的党建主题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勇挑重担,在创新中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工作水平,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做到知民情,解民忧,谋发展,在丹水凤山之间唱出了一曲为民、务实、清廉的华彩乐章!
上一条:丹凤“三到四有五包”架起干群连心桥
下一条:丹凤县监督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贯彻执行情况